3月20日,上海市各區教育局公布了2020年義務教育招生細則,包括公辦小學劃片范圍、公辦初中對口方式、民辦學校招生計劃、本市戶籍人戶分離實施細則等。
3月21日起,上海1344所義務教育階段公民辦學校將舉行網上“校園開放日”。很多家長發現,在很多民辦中小學的入學計劃中,赫然標明了幾類不參加搖號的招生計劃!What?
01 在各區公布的計劃中,不參加電腦搖號分為三種情況:
一.是教職工子女;
二.是舉辦者員工子女;
三.是聯合辦學方教職工子女。
例如:華育中學今年招收計劃總數為352人,其中本校教職工子女為10人、舉辦者確認的骨干子女為15人、協議共建單位確認的骨干子女為10人,其余統招計劃中,走讀為217人,住宿為100人。復旦蘭生中學今年招收198人,其中本校教職工子女4人、舉辦者員工子女10人、聯合辦學的復旦大學在編在崗教師子女6人,其余統招計劃中,走讀為88人,住宿為90人。上海民辦華二初級中學,招生計劃總數230人,其中本校教職工子女1人,聯合辦學教職工子女8人,其余統招計劃中,走讀為69人,住宿為152人。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的總招生計劃是220人,統招走讀生77人,統招住宿生117人。該校其余的走讀生招生計劃還分為三類,一類是本校教職工子女(4人)、舉辦者員工子女(10人)、簽訂過本校就讀協議的復旦員工子女(12人)。上海市世界外國語小學今年招收計劃數總共352名。其中,世外小學在職或在崗的教職工子女、世外中學在職在崗的骨干教師子女合計13個名額;簽訂過“進入上海市世界外國語小學就讀”的或獲得過均瑤集團“重大貢獻獎”的集團員工子女32個名額,其余走讀計劃數307名,無住宿計劃數。徐匯區逸夫小學今年招收計劃總數為258人,其中,本校教職工子女8人,舉辦者確認的骨干子女5人,協議共建單位確認的骨干子女13人,其余232人均為統招。上海同濟大學實驗學校今年幼升小總共招收160人,除了統招和本校教職工子女外,還有聯合辦學的同濟大學在編在崗教職工子女3個走讀計劃名額、1個住宿計劃數名額;聯合辦學的上海財經大學在編教職工直系子女9個走讀計劃數名額,1個住宿計劃名額。民辦學校中,這三類招生計劃人數固然不多,會不會出現報名不足或者超過計劃數的情況呢?不可能!實際上這些不參加搖號的計劃,早已經通過內部摸底確定了具體人數,才上報各區教育局,因此計劃數就是報名數。
02
按照官方說法:“為促進民辦學校穩定健康發展,在堅持學校不挑選生源的前提下,民辦學校一般根據實際情況,可設置相應的分設計劃,如分設本校教職工子女計劃,以穩定師資、保障辦學質量;又如,分設舉辦者或聯合辦學的高校員工子女計劃,以維護辦學積極性,保障學校辦學的資源和必備條件。”既能不挑生源,又分設了計劃,而且還是定向的。呵呵,充分體現了語言藝術。
我們來看看3月11日上海市教委公布《2020年本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》中是如何說的:“民辦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,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;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,由各區組織實施電腦隨機錄取。”再看看同日發布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新政的江蘇、浙江的通知。江蘇省教育廳《關于做好2020年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》中明確:“民辦學校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數的,所有報名人員全部實行電腦隨機派位錄取。”浙江省《關于做好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》中也明確:“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報名人數超過核定招生計劃數的民辦學校,符合條件的報名對象全部實行電腦隨機派位錄取,核定的招生計劃數全部通過電腦隨機派位產生。”
對比下江浙,上海新政的玄機在哪兒?江蘇、浙江的用詞是“全部”,而上海則避開了這兩個關鍵字眼,漢語言真是博大精深啊!接下來再看上海通知中的下文:“分類計劃、分類報名、分類搖號、分類錄取。”怎么分類呢? 《通知》中只提到了“民辦一貫制學校可設置小升初本校免試直升計劃和校外招生計劃,如本校直升意愿人數大于免試直升計劃數,將由區教育行政部門實施電腦隨機錄取。”
有沒有其它分類呢?在上海市教委的《通知》中沒有列出,巧妙地避開了。
在各區的具體實施方案中也閉口不提,以楊浦區3月13日發布的《2020年楊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方案》為例:“民辦學校可按走讀、住宿等分類設置招生計劃,民辦一貫制學校可設置本校免試直升計劃和校外招生計劃。”
請注意這個“等”字,意味深遠,既延續了市教委的本校免試直升計劃和校外招生計劃,又為三類不參加搖號計劃打下伏筆。
前面發布通知中,如果明確寫出來有不參加搖號的計劃,就會引起社會熱議。
到了3月20日發布的各校入學計劃中,再羞羞答答地掀開了三類不參加搖號計劃的面紗。不得不佩服上海人的精明!
03
在2019年7月,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的《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》中,明確提出:“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,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;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,實行電腦隨機錄取。”除了上述江浙外,山西、江西等省市也明確,超過招生計劃的民辦學校,100%搖號錄取。
可以說,上海的政策打了個擦邊球——“分類計劃“。在文件中不公開寫出,在公布招生計劃時才羞羞答答地寫出。話說回來,那么這三類計劃是不是合理呢?按照公布的計劃要求,這三類計劃均須提供相關工作證明、親子戶口簿、并經學校董事會討論認定。第一種情況,本校教職工子女享受入學計劃單列。省得教職工還要接送,方便照顧,讓教職工安心教學,筆者覺得就這一種情況還算能接受,合情,但并不一定就合理。不過想一想“易子而教”的故事,放在身邊未必是好事(只是學校差別大了,也沒有更好選擇)。第二種情況,舉辦者職工子女享受入學計劃單列。舉辦者是民營企業,那么是老板子女可以享受呢,還是全公司的職工子女都可以享受,說白了還是老板說了算。
如果舉辦者本身就是國企(如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投資方、復旦蘭生中學的投資方均是國有企業,筆者用“偽民辦“來形容,)那么這不就是用國有的資本來實現個人的目的嗎?
第三種情況,合作共建單位職工子女享受入學計劃單列。這類合作共建單位大多是掛著高校的名頭,某某高校附中,實際上只是松散的關系。再說了,不掛附中的牌子,不也一樣可以和高校合作嗎?忽然想到二十多年前,大學對本校教職工子女,可以降幾十分錄取的政策,當然現在取消了。
第二、三種情況,說得好聽,是為了保障學校辦學的資源和必備條件;說得不好聽,就是赤裸裸的權力尋租,只不過打著合作的旗號。
教育公平,本來就是理想,沒有絕對的公平,提前上岸是關鍵!!!!!!
|